首页 > 常识 >

茅盾原名叫什么代表作有哪些(茅盾是谁?)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1 09:50:59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家、文化活动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之一。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剧本等多个领域。

茅盾以其在小说创作上的卓越成就而闻名,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尤其以其代表作《子夜》享有盛誉。《子夜》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除了小说创作,茅盾还积极参与文化运动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他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中国文化界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他曾担任过文化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致力于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普及。


茅盾在8岁时进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来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的首届学生之一。在学校里,茅盾在各科目上表现出色,特别是在作文方面更是出类拔萃。受到父母的影响,他很早就怀揣着对世界的渴望。12岁时,茅盾在一次会考作文中写下了他一生追求和信仰的宏愿:"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的鼓励下,13岁的茅盾踏上了去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项自选题的写作任务,许多学生陷入了茫然不知所措。而茅盾却借鉴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创作了一篇五六百字的作文《志在鸿鹄》。他以一只展翅高飞、在空中自由翱翔的大鸟为形象,嘲笑那些仰望却束手无策的猎人。通过描写这只大鸟,茅盾表达了自己年少时的壮志和雄心。同时,作文的标题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呼应,形象生动,借此表达了他内心的真挚情感。老师对此非常赏识,称赞他将来一定能成为文学家。


这段经历展示了茅盾早年对学习和写作的热情,以及他对追求卓越和成为文学家的坚定信念。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杰出的才华和对理想的追求,为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正现象。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广泛翻译和传播,并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人物轶事


1、字迹潦草


1913年夏天,茅盾高中毕业后报考了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他自信地认为自己考得不错,于是安心地回家等待结果。然而,当榜单公布时,茅盾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名字并未出现其中,这让他非常失望。然而,不久之后,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入学通知书,但通知书上的名字却是"沈德鸣"。茅盾急忙赶到报名处查看报名表,结果发现自己填写报名表时,字写得非常潦草,将自己的姓"鸿"误写成了"鸣"。这个小小的错误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那以后,茅盾在写字时变得一丝不苟,每一笔每一划都端正规范,从不草率。即使在80多岁高龄时写回忆录,他仍然使用毛笔以工整的楷书字体书写,字迹清晰秀丽。


这段经历对茅盾产生了重要的触动。他从这次错误中领悟到写字的重要性,从而以认真和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书写。这个故事展示了茅盾在青年时期的自省和自我改进的决心,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细节和精益求精的追求。茅盾将这个经历铭记于心,对他一生的写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笔名由来


沈雁冰以98个不同的笔名闻名,而在这众多笔名中,“茅盾”是他最常使用的。这个笔名的来历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被迫隐居上海。他内心充满了沮丧和失意,于是开始用笔来宣泄情感,创作了小说《幻灭》。


完成小说后,沈德鸿开始投稿,但很多报社都不敢刊登他的文章。这使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为“矛盾”。这手稿最终交到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手中。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出色,但对署名提出了一些意见。他觉得“矛盾”这个名字更像一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此外,“矛”也不太像姓氏,并且在当时的环境中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可能不太妥当。于是他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将其改为“茅盾”。


沈雁冰对这个修改也非常满意,从那时起,他就一直使用“茅盾”作为自己的笔名。这个小小的故事展示了他对笔名的选择和修改,并且反映出当时的文学环境和编辑的观点。最终,“茅盾”这个笔名成为沈雁冰广为人知的代表,伴随着他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