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倾心苏轼,倾心于他的开朗与积极,倾心于他的沉稳与平和,倾心于他在人生波折中所展现的从容与淡然。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评述:
“苏轼是一个全才,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心境变换,而本心始终如一。
苏轼的这几首佳作,不读懂不足以谈人生。
初入仕途
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自四川启程,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途中,他们曾在渑池停留,并在一家客栈的墙上留下了诗篇。
五年后的光景,苏轼被任命至凤翔任职,苏辙陪伴哥哥直至郑州,方才依依不舍地分别。在分别之后,苏辙回忆起五年前在渑池的往事,想到哥哥苏轼将再次经过那里,便提笔写下了《怀渑池寄子瞻兄》这首诗。
而当苏轼再次经过渑池,发现当年题诗的寺庙中,那位奉闲和尚已经圆寂,而墙上的诗句也已消失无踪。感怀于此,苏轼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以回应苏辙的深情回忆。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悼念亡妻
苏轼十九岁那年,与年仅十六岁的王弗结为连理。王弗不仅容貌出众,更是孝顺至极,两人情深意笃。然而,命运多舛,王弗仅二十七岁便撒手人寰,这对苏轼无疑是沉重的一击,他内心的悲痛和精神上的煎熬难以言表。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苏轼以平淡的笔触描绘了深切的哀痛。词中的“乙卯”年即指熙宁八年(1075年),那时苏轼已四十岁,担任密州知州。在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夜里,苏轼梦见了他深爱的妻子王氏,遂提笔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流传千古的悼亡词,被陈师道赞誉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思念胞弟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彼时苏轼和王安石等变法人政见不合,自求外放做官,苏轼本想着能够调任到一个和弟弟苏辙离得比较近的地方,但是事与愿违,苏轼被调任密州,并没能和自己的弟弟苏辙相聚,而他俩分开已七年有余,苏轼借着明月表达了自己对弟弟的思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贬谪黄州
苏轼在密州期间所作的一些诗赋,被他的政敌指为对朝廷不敬,尤其是《湖州谢上表》中的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认为是在讽刺当时推行新法的官员。
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指责他的诗文中暗含讥讽朝廷之意。宋神宗下令将苏轼逮捕,并押解至京师开封,交由御史台审讯。御史台因古代称“乌台”,故此案得名“乌台诗案”。
苏轼在御史台遭受严刑逼供,被要求承认他的诗文有讥讽朝廷的意图。在审讯过程中,苏轼多次几乎丧命,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清白。
苏轼的许多朋友和同僚,包括他的弟弟苏辙,都尽力为他辩护。最终,在王安石等人的劝说下,宋神宗决定从轻发落。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史称“黄州贬”。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流放岭南
哲宗绍圣元年(1094),北宋政坛发起了一系列针对元祐党人的报复行动,苏东坡接连被贬,最终流放岭南,“责授建昌司马,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岭南在当时属于边缘蛮荒之地,此时的苏东坡已经年近六旬,这几乎等于判了他的“死刑”。然而东坡依然乐观泰然,他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荔枝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译文:
五里路、十里路设一驿站,运送荔枝的马匹,扬起满都灰尘,急如星火;路旁坑谷中摔死的人交杂重叠,百姓都知道,这是荔枝龙眼经过。
飞快的车儿越过了重重高山,似隼鸟疾飞过海;到长安时,青枝绿叶,仿佛刚从树取摘采。宫中生人高兴地咧嘴一笑,那扬起的尘土,那飞溅的鲜血,千载后仍令人难以忘怀。
永元年的荔枝来自交州,都宝年的荔枝来自涪州,人们到今都还恨不得生吃李林甫的肉,有谁把酒去祭奠唐伯游?
我只希望都公可怜可怜小百姓,不要生这样的尤物,成为人民的祸害。只愿风调雨顺百谷丰收,人民免受饥寒就是最好的祥瑞。
你没见到武夷溪边名茶粟粒芽,前有丁谓,后有蔡襄,装笼加封进贡给官家?争新买宠各出巧意,弄得今年斗品也成了贡茶。
我们的君主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只知满足皇取口体欲望,是多么卑鄙恶劣!可惜洛阳留守钱惟演是忠孝世家,也为邀宠进贡牡丹花!
晚年流离
苏轼之后被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
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苏轼自海南岛返回时作诗一首以此表达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译文:
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经久不息的风雨也终该放睛。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海天一色的景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空怀着孔子乘桴浮于海的志向,此刻涛声仿佛是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