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兴安灵渠,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7 11:00:58    

灵渠在兴安县境内,灵渠,又名澪渠、零渠、秦凿渠、明清时期称陡河。民国年间,也叫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它是秦代的与四川都江堰齐名的一个古代水利工程。修建于秦始皇执政的33年,号称“北有长城,南有灵渠”,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已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据景区讲解员介绍,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中原后,版图已经很大,但这远非秦始皇心中的天下,他还想征服南方百越各部(主要包含岭南地区)。于是,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征服南方百越各部。其中在越城岭的秦军因遭越人顽强抵抗,加上山岭险阴,水路不通,军粮运输供给不上,陷入困境。公元前二百一十七年,史禄受命在今兴安县境内湘江支流双女井溪和漓江支流始安水相距最近处筑坝拦水,开凿沟通湘、漓两水,连接长江、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灵渠全长34公里,分为南渠和北渠,其中南渠全长 33.15公里,分四段,大部分为喀斯特地貌,利用的是天然河道,人工只开挖了5公里;北渠的长度虽然只有4公里,但它却是连通湘江和漓江的航道。


如今灵渠景区有俗称分水台,可谓是中流砥柱的铧嘴;用来拦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将水通过渠道引向漓江的灵渠的枢纽工程-大小天平;三将军墓、秦堤、飞来石、四贤祠等景致。

整个景区古朴典雅,能充分体会“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的意境。

灵渠主要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泄水天平、水涵、陡门、桥梁等组成,各部分建成时间不同、功能相异,共同构成一个完美的水利工程体系。建铧嘴,使河水三七分流入漓江、湘江;筑大小天平作拦河坝,拦水经南北陡门入南北渠;在南北渠上各建陡门,以提升水位行舟通航;筑秦堤,以导渠水防渗漏;筑泄水天平,以泄汛期过高之渠水;筑水涵,以引水灌溉周边农田。

灵渠的开通,最直接的是连通了湘、漓二江,虽湘江水位比漓江低,但秦人最早运用提水通航的办法,解决了舟楫、货物从湘江通往漓江的问题。湘江属于长江支流、漓江属于珠江的支流,灵渠连通湘、漓二江,实际上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得以贯通。自秦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唯一水上交通通道。长江与珠江水系的连通,就接起了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人员和货物高效、快捷交流的纽带。灵渠是实现多民族融合的通道,是实现国家统一的保障要道,也是国运的通达。

秦始皇北筑长城、南凿灵渠,这些都是伟大的工程。相比长城,灵渠则更胜一筹,自凿通以来,一直造福人民,直到解放后,当地水利部门还对渠道进行过疏通,建国之初仍依靠秦凿渠通航灌溉、润泽良田,此时的长城基本成了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当然,秦始皇筑长城、修灵渠,展现的是雄才大略,体现的是家国情怀,目的是为保江山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