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冬景苏轼古诗解析(苏轼冬天写得最美的一首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2 08:20:41    


秋天通常用一片叶子宣告它的到来,而冬天却常常用一片纯白的世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颜色。

因此,有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欢冬天,尤其是画家和诗人。因为在冬天,我们一眼望去,可以看到“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

因为在冬天赏花,漫步在茫茫雪海,我们可以看到“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而日近黄昏,我们又迎来了一幅“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的景致。

因此,千万不要觉得冬天萧瑟,千万不要觉得冬天沉寂,因为在万物沉寂的下面,其实是大自然在酝酿着一场美好的梦幻。

因此,苏轼觉得冬天美好无比,甚至觉得冬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有人可能会说:“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有诗为证:“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是苏轼的两句诗,这两句诗来自于他的《赠刘景文》一诗,而“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两句流传了近千年,也温暖和鼓舞了世人近千年!

而今天,苏轼的这首《赠刘景文》已经选入了学生们的课本,并要求人人都要会背,以体会古人纯粹的深情厚谊!

那么,苏轼的这首《赠刘景文》是什么样的诗呢?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呢?现在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解读和交流一下苏轼的这首诗,其诗如下:


赠刘景文/冬景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此诗作于公元1090年,彼时,苏轼在杭州做太守。而刘景文任两浙兵马都监。苏轼与刘景文相见时,刘景文已有五十八岁,在离别之际,苏轼写下此诗,赠别好友。

刘景文一生贞洁高尚,深得苏轼赞赏。为此,苏轼把刘景文视为国士,并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也因此从两浙兵马都监转知隰州。然而可惜的是,仅仅在两年之后,刘景文便去世了。

苏轼写下此诗时,时值秋末初冬,百花败尽,夏荷无花,就算是夏日里如擎雨盖一般的茂盛荷叶,此时也无踪无影,唯有一片残迹。

而迎秋而开的菊花,此时虽然经历了风霜雨雪,败落风中,但它仍傲立枝头,战霜斗雪。

在诗的第一句“荷尽已无擎雨盖”中,“荷尽”是指秋冬之际,百花凋残,甚至连生命力顽强的荷花也消失殆尽,无花无叶,无影无踪。衬托了菊花与后面橙橘的生命力更加的顽强,更加的伟大。

而第二句“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傲霜枝”三个字描摹出了菊花战霜斗雪的形象气质与精神风貌。这样的形象气质与精神风貌,非常的值得人们佩服和学习。

在此,诗人用残菊傲霜枝的精神气质,来比喻刘景文的壮年,说他青春虽然逝去,但此时仍然是人生的黄金阶段。

这样的阶段也是人生一个大有作为的阶段,所以我们不应该气馁,更不宜妄自菲薄,而是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奋发向上、努力不懈。

这还不算,到了诗的第三四句,诗人说,人生壮年,虽如残菊,但我们还大把的时间,还有很多广阔的空间,值得我们去争取,去奋斗。因此,我们不能轻言放弃!

就像冬天的黄橙与绿橘一样,虽然冬天已然来临,但是它们把冬天看成是人生最好的时节,百般享受。

因此,它们鄙视寒冬,比傲骨犹存的菊花还要精神百倍,比战霜斗雪的菊花还要敢于抗击风霜雨雪,傲立秋冬,笑立于天地之间。

树犹如此,人生更是应该敢于挑战寒冬。因为,困难总是难免的,挑战总是难免的。我们高高在上的人类,更要像冬天不败的橙橘一般,傲然挺立,斗志不减,傲立于万物之间。

因此,一年当中最好的景致,就在此时此刻,我们都应当牢记于胸中,内化于心中,向自然界的这些“硬汉”门学习。

在此诗最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中的“”和“”,是人们秋冬时节见得最多的植物,也都算得上是秋冬之骄子,足以和人们常常赞颂的青松相提并论。

在此诗当中,诗人虽然同写了橙橘两种植物,但诗人的笔墨,其实还是偏重于写橘。而对于橘的赞颂,战国时屈原就有《橘颂》,唐朝时又有张九龄赞橘的《感遇(江南有丹橘)》。

除此二人,橘树还一直是诗人们爱歌颂的“嘉树”,因为橘实“可以荐嘉客”。而橘之所以受人如此美誉,最主要是因为哪怕在寒冷的冬天,它也能“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这是夏日的“荷”与秋天的“菊”皆不可比拟的。

而在本诗当中,虽然诗人表面上所咏之物为初冬景物,更无一字涉及刘文景本人。但实际上,诗人正是通过景物的描写,将刘文景的人格和品行寓于初冬的景物之中,从而道尽了“慷慨国士”刘景文的人格与品性。

而苏轼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他觉得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冬天,而冬天最具代表性而又最能代表人坚贞不屈和高尚品格的物莫过于橙橘。因此,苏轼熔情韵与理趣于一炉,写出了千古流传的《赠刘景文》。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此诗,刘景文作为两浙兵马都监,能够得到苏轼的举荐,说明苏轼对于他的品行以及各方面的能力都是非常认可的。

而在刘景文眼中,苏轼作为北宋的大文豪,无论是在被贬之前,还是在被贬以后,其地位都神一般的存在。所以他说的话绝对有很大的分量。

因此,苏轼与刘景文二人惺惺相惜,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而苏轼在送别刘景文时写下此诗,一是为了赞扬刘景文高尚的品行与国士风范,二是为了勉励好友要敢于建功立业。

在这样的勉励当中,苏轼说刘景文虽然青春已经不在,但来者可追,所以不宜妄自菲薄,亦不可自暴自弃,更不可悲秋伤怀,沉沦不前,而是应该奋起而为,在壮年之际抓紧时间建功立业,不负当下韶光。

因此苏轼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而苏轼勉励好友的这两句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温暖和鼓舞了世人近千年。

而说起苏轼与刘景文的友谊,真的是让人感慨良多。传说中,刘景文是一位难得的美髯公,他出身于将门之家,性格豪爽大方,为人不拘小节。

但是,具有一副威武模样的刘景文,却偏爱读书,喜爱诗文,平生更能吟得一手好诗。这与性格爽朗豁达的苏轼一拍即合,于是在他们的交流中,二人的感情便慢慢地加深了。

平日里,刘景文喜欢把时间和精力都放藏书与读书上。所以一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刘景文就会不遗余力的买来阅读,甚至用尽俸禄也在所不惜。而同样喜欢读书的苏轼,也会常常找刘景文借书。

就这样,无数次深入的交流,让苏轼与刘景文都非常了解彼此,甚至是对方的秉性以及兴趣爱好,都了如指掌。而通过这样的交流,他们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苏轼的《喜刘景文至 》一诗中,苏轼记录了与刘景文这样纯粹而深沉的友谊。说苏轼有一次病了,卧床难起,良药无用,家人的精心伺候也毫无效果。

然而当他听说好友刘景文已来看他时,他的病一下子便跑得无影无踪,人也一下子精神百倍。匆忙地穿好衣服,像小孩子一般飞身下地,在家人的看护下,便去城南接刘景文了。

此时的苏轼,三步并作两步,不多时便来到了钱塘湖边。他果然看到了刘景文,他们紧紧地握住对方的双手,一直笑着海阔天空的胡侃,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人。

刘景文看到苏轼如此,也感觉欣慰了许多,不过他仍然还是关切地询问苏轼病情如何。苏轼哈哈大笑:“无碍,你一来,我全身的病都好了!”说罢二人相视而笑,又开始探讨起诗词,又开始探讨起人生……

人生短短百十年,观人世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苏轼与刘景文这样的深情厚谊又有多少呢?所以,千百年来,当人们看到了苏轼与刘景文的这段友谊后,是多么的让人倾慕,是多么的让人怀念。

难怪在二人分别之际,苏轼深情而关切地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而这样的两句千古名诗,包含了苏轼对好友的多少真情,包含了苏轼对好友的多少深切关爱。

难怪在苏轼的这首《赠刘景文》中,只此二句,近千年来便一直温暖和鼓舞着世人!而今天,这首诗已经选入学生课本,要求人人都要会背,以体会古人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