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露水沾裳,滴落乡愁)
白露时节,于每年阳历9月7日至9日交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晚上草木上可以见到白色露水。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此时,天气转凉,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经历了风风雨雨,送走了高温酷暑,迎来了气候宜人的收获季节。
白露三候
初候,鸿雁来;
二候,玄鸟归;
三候,群鸟养羞
鸟从北向南飞,大曰鸿,小曰雁。大雁开始感觉到秋寒,成群从北方飞往南方越冬。燕子等候鸟也感觉到秋寒将至,飞往南方越冬。很多鸟类开始储存越冬的食物,等待冬日的到来。
节气诗文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背景:这首诗乃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秋,杜甫于秦州所创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骤然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自范阳率军南下,一举攻陷汴州,继而西进洛阳,致使山东、河南皆深陷战乱之境。彼时,杜甫的数位弟弟分散于这一带,因战事之阻隔,音信杳然,从而引发了他极度的忧虑与深切的思念。此诗恰是他彼时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
传统习俗
|打核桃|
白露时节是核桃成熟的时期。白露一过正好是上山打核桃的农忙时间,因此农谚中有“白露打核桃、吃核桃”的说法,然而这并不是因为核桃成熟才如此说,主要是白露节气到来后,天气渐冷,人体需要一些温补的东西,而核桃是非常适合的节令食品。
核桃原名叫胡桃,又名羌桃、万岁子或长寿果。据史料记载:“此果出自羌胡,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始得种还,移植秦中,渐及东土。”羌胡古时指现在的南亚、东欧及我国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张骞将其引进中原地区时,称作“胡核”。319年,晋国大将石勒占据中原,建立后赵时,由于其忌讳“胡”字,所以把胡桃改名为核桃,此名一直延续至今天。
|喝白露米酒|
白露时节,南方一些地区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自酿米酒。
这个时节酿出的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作“白露米酒”。白露米酒的酿制除取水、选定节气颇有讲究外,方法也相当独特。先酿制白酒(俗称“土烧”)与糯米糟酒,再按一定的比例将白酒倒入糟酒里,装坛待喝。
|吃番薯|
番薯具有抗癌功效,中医还以它入药。很多地方的人认为吃番薯和番薯饭后就不会发生胃酸和胃胀,所以就有了在白露节吃番薯的习俗。
|喝白露茶|
白露时节,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正是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节气之前采摘的茶叶叫早秋茶,从白露之后到十月上旬,采摘的茶叶叫晚秋茶。相比早秋茶,晚秋茶的味道更好一点,深受茶客喜爱。
|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渔民称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民间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声势比较浩大,历时一周之久。
|吃龙眼|
在福建福州一带,民间有白露吃龙眼的习俗。龙眼是福建当地特产的一种水果,具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当地人认为,白露这天是吃龙眼的最好时候,这天的龙眼最为滋补。
经典谚语
白露白露,四肢不露。
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白露白茫茫,寒露添衣裳。
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
白露有雨连秋分,麦种豆种不出门。
白露防霜冻,秋分麦入土。
白露风兼雨,有谷堆满路。
白露在仲秋,早晚凉悠悠。
白露干一干,寒露宽一宽。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白露高粱秋分豆。
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
白露刮北风,越刮越干旱。
不到白露不种蒜。
白露过秋分,农事忙纷纷。
白露看花,秋后看稻。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
白露时节的到来,在每年农历八月,一些候鸟如黄雀、椋鸟、柳莺、麦鸡、大雁等对气候的变化相当敏感,于是它们集体向南方迁徙,为过冬做准备。这些候鸟的起程佳期大都选择仲秋的月明风清之夜,好像是给人们发出了信号,预示着天气变冷了,让人们抓紧时间收割庄稼,且多添一些衣服,以便迎接寒冷季节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