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延安的资料简介,一座让人肃然起敬的城市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3 08:08:21    

延安,革命圣地。一提延安,便令人肃然起敬,从心里涌起一股神圣感。由此产生联想:如潮水般涌动的人群,他们的灵魂向“圣地”飞翔,在“圣地”凝聚,并得到纯洁、提炼、升华。

“革命圣地”是信仰中心,到延安,涌动人心的是感慨,是感动,是感悟,是对精神的洗礼,是对历史的再认识,是每一个共产党人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接受这样的洗礼,便会重新恢复信仰和理想,燃起对生活的热情和勇气。

巍巍宝塔山下“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几个大字镌刻在心;“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那不舍与眷恋似无形的手紧紧揪住每一个人的神经。

走进延安,回望那峥嵘岁月,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年。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凤凰山、清凉山、宝塔山,处处留有历史足迹,放射着理想与信仰的光芒。开展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开荒种地,纺纱织布……共产党人靠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和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精神,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艰苦的环境,百折不挠的精神,造就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这段传奇。在中华民族水火交加的时日,延安用那特有的理想的光辉和战斗的热情,引领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不畏千难万险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义无反顾地走向它,并从这里开始了风雨无阻的革命生涯。如今,它又以动人的红色故事让大江南北的人们不远万里纷沓来访。

凤凰山下,毛主席居住过的窑洞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我仿佛看见毛主席正坐在如豆的灯下设计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仿佛看见他正和战友们一同运筹帷幄、指点江山。这里的窑洞被后人称为“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就在这几孔窑洞里,共产党人用特有的智慧导演了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窑洞虽小,容纳的却是整个中国的命运,是光耀百世的如画江山。收入《毛泽东选集》的158篇文章,有112篇文章是在延安时期写下的。窑洞的灯光,今天已经化作了我们精神的光芒,化作了共产党人前进道路上直指远大的火炬,化作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后盾。

枣园的故事很多,有一个故事如今还一直在激励着那些情为人民所系、身为人民的所累、泪水为人民所流的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张思徳,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但就这样一个平凡的生命,却成了《为人民服务》最本初、最生动的注脚。

在枣园周恩来故居,一件斯大林送给周恩来的皮衣,雨天作雨衣,睡觉当被子,平时来御寒,因此被称为“三用大衣”。这就是可爱可敬的、对物质要求降到最低,但精神上极度崇高的中国共产党人。

延安精神,在一座座土窑洞、一张张旧桌椅、一盏盏如豆的灯光、一双双眺望未来的明眸中,汇聚成型并撑起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向前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