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春雨杜甫的诗句的意思(春夜喜雨— 唐杜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31 10:34:47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译文一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春夜喜雨

译文二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注释

  • 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 乃:就。
  • 发生:萌发生长。
  •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 润物:使万物受到春雨的滋养。
  •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 俱:全,都。
  •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 独:独自,只有。
  • 晓:天刚亮的时候。
  •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 重(zhòng):沉重。
  •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春夜喜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诗时,杜甫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此诗。

整文解析

《春夜喜雨》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他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别具韵味、传神入化的咏雨之诗。

春夜喜雨

诗人目睹春雨绵绵之景,心中涌起欣慰之情,想象着第二日天明之时,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那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皆得益于无声细雨的潜移默化与滋润洗礼。故而,诗中对花的描绘,实则旨在烘托春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从诗句的深入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是按照盼雨、听雨、看雨、想雨的情感脉络来构思此文的。俗语有云:“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人们皆翘首以盼,诗人亦不例外。当春雨悄然而至时,诗篇便以颂扬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为主旨,将诗人对春雨的深深喜爱之情描绘得细腻逼真、曲折有致,使读者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这无不彰显出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造诣。

春夜喜雨

此外,诗篇中对细节的捕捉与描绘亦体现了诗人体物察情的独到之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中,“潜”字拟人化地描绘了春雨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极富情趣,引发了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则传神地表达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兼备,精妙绝伦。而“花重锦官城”一句中,“重”字精准地刻画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生机盎然的情态,寄寓了诗人对春雨的深深赞美。

再观诗篇开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人用一个“好”字赞美春雨,唤起人们对做好事之人的联想。接着,诗人将雨拟人化,赞其“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求。春天正是万物生长之际,春雨适时降临,实乃“好雨”。

第二联进一步展现了雨的“好”。雨的“好”在于其适时而至,更在于其“润物”之功。诗人称赞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同时突显了其无私的品质。春天的雨,常伴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但有时亦会伴冷风化雪或狂风肆虐。然而,唯有那和风细雨,才是真正的春雨,能够“润物”而非损物,自然能够赢得人们的喜爱与好评。因此,仅有首联的“知时节”,尚不足以完全展现雨的“好”。待至第二联写出典型的春雨伴和风细雨之景,那个“好”字方才落实。

春夜喜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句仍用拟人化手法,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春雨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和风细雨的教诲。其中,“潜入夜”与“细无声”相配合,既表明了春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又表明了它有意“润物”而无意讨“好”。若有意讨“好”,春雨便会选择在白天降临,造出声势以引人注目。然而,春雨却选择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悄然降临,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大地。

诗人期望春雨能够多下、下够、下通宵,以充分发挥其“润物”之功。若只下一会儿便云散天晴,那么“润物”便会显得不彻底。因此,诗人抓住了这一特点,在第三联中描绘了雨夜中的景象:“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夜色中,小路比田野更易辨识,江面也比岸上更易看清。此时放眼望去,只见野径上乌云密布,江面上只有船上的灯火独自明亮。这样的景象预示着春雨将会持续至天明。

春夜喜雨

尾联则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若下一夜,万物必将得到充分的润泽而茁壮成长。其中,最能代表春色的花朵将在雨水的滋润下红艳欲滴地绽放。待到明日清晨,整个锦官城必将是一片花的海洋,万紫千红、绚烂夺目。

此诗以“雨”为主题,诗人敏锐地抓住了这场雨的特征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描摹。前两句直接赞美了雨的及时与重要;后六句则集中描绘了“夜雨”的景象与特点。诗篇虽未直言“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句中,均可体会到诗人的喜悦之情。

如浦起龙所言:“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此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更写出了典型春雨亦即“好雨”的高尚品格,从而展现了诗人乃至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作者简介

杜甫画像

杜甫(712年2月12日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画像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