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鲁侍萍爱上周公馆的少爷周朴园,未婚生子,最后被逼投河;三十年后,她的女儿鲁四凤也爱上周公馆的大少爷周萍。而鲁四凤和周萍竟是同母异父的兄妹!
“愿天下有情人都是失散多年的兄妹”这一玩笑话,恰恰在话剧《雷雨》里一语成谶。
毫无疑问,鲁侍萍是命运轮回的受害者,她试图逃离命运的摆弄,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和命运抗争。三十年前,她被周朴园所引诱,生下周萍和鲁大海后,被逼投河自尽,后来被好心人相救。之后的三十年,鲁侍萍做出的每一个选择,看似都在逃离悲苦的命运,却终将自己拉回漩涡。
她不让女儿四凤去公馆做帮佣,是害怕她年轻不经事,重蹈自己的覆辙;在得知二少爷周冲对四凤有好感,她决然要带四凤离开周公馆。她逼四凤发毒誓,不和周家少爷有任何往来。但她万万没想到的是,鲁四凤早已和自己的儿子周萍有了肌肤之亲,且怀了身孕。
“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鲁侍萍将遭遇的悲苦,都归结于“命运”。没错,她是受害者,但同时她也是整出伦理悲剧的根源。在旧社会,一个贫穷且貌美的下等阶层女人,更容易成为有钱少爷狩猎的对象。
但贫穷貌美不是鲁侍萍的原罪,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恰恰是她不合时宜的“清高”。
一、
鲁侍萍是早期周公馆仆人梅妈的女儿,生的一副好皮囊。秀长的睫毛,圆大的双眸,牙齿非常整齐,笑起来有一对深深的酒窝。虽说是下等阶层女人,但鲁侍萍读过一点书,身上散发着大家闺秀的高雅气质。
这样的鲁侍萍成功吸引了周家少爷周朴园的注意。无论是在哪个年代,美貌从来都是一张更为便捷的通行证。然而,当美貌遇上贫穷,等待鲁侍萍的就是一场悲剧。
在旧社会,一个贫穷且美貌的女子,在面对强权时的无能为力可想而知。美貌是她们的资本,然而贫穷让她们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对周朴园来说,抛弃鲁侍萍就像丢掉一只不合脚的鞋一样轻松。
周朴园和鲁侍萍,本就是两类权力完全不对等的人群。旧社会,一个少爷与下等女孩同居,在大家庭里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个身份低贱的丫鬟是没有资格做“少奶奶”的。少爷一定会在家里安排下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子,而这个下等女人一般来说就会收为妾。
比如张爱玲《怨女》中有提到,姚家找人替三少爷说媒,按道理来说,像银娣那种出身嫁入姚家只配做妾,但由于三少爷身有残疾,一般的大户人家的小姐是不愿意嫁的,因此才让银娣捡了个“漏”,做了正房太太。
然而鲁侍萍的悲剧前提在于,她身处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五四时代精神破除一切封建迷信和习俗,纳妾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便她为周朴园生了两个儿子,周公馆也没有她的立身之所。
看剧本时,我相信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过真心的。周朴园不让闲人进饭厅,是因为那里摆放着鲁侍萍曾经喜欢的旧式家具,不让周家人开窗透气(即便是在暑热难当的夏天),是因为鲁侍萍曾经因为生周萍患病,不喜吹风。他的书桌上至今还摆着鲁侍萍年轻时候的照片,他把儿子取名周萍也是为了纪念鲁侍萍……
以上种种,可以理解为是周朴园为弥补罪过而做的,但几十年如一日保留着一个女人的生活缩影,也绝不是一句赎罪那么简单。他们曾相爱过,只不过最后周朴园向传统宗族社会妥协了。对于像周朴园这样的资本家庭来说,娶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才是最符合精致利己主义者的选择。
但就像我之前说的,贫穷美貌绝不是鲁侍萍的原罪。如果她只是一个被有钱少爷抛弃的普通妇人,顺其自然任由事情发生,那么她就会永远地消失在周家的世界里,也就没有后来的这出伦理悲剧。
但偏偏鲁侍萍不是。她要跟命运做抗争,她看似逃离命运的每一个抉择,却因她的“清高”,重新把她拉回到命运的漩涡。
二、
性格决定命运。在鲁侍萍身上,最为影响她的性格品质,就是“清高”。
投河被救、离开周家后的鲁侍萍一人带着孩子,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日子过得十分辛苦。一个女人拖着个孩子,再嫁谈何容易,改嫁了两次,最终和鲁贵走到了一起,后来便生了鲁四凤,二儿子也随父姓改名为鲁大海。
鲁贵就是一个奸诈小人,但鲁侍萍的命运遭遇早已容不得她再有其他打算。嫁了鲁贵,苦日子苦熬,鲁侍萍在家里亲自看着儿女长大成人,也就没有后面的悲剧了。
然而,鲁侍萍要抗争。
为了摆脱给公馆当下人的命运,鲁侍萍远赴几百公里外的济南打工,把女儿四凤和鲁大海交给鲁贵照看。外出务工的两年,鲁侍萍经常写信给家里,叮嘱鲁贵不要把女儿送去公馆当佣人。
之所以反复叮嘱,一方面是鲁侍萍不愿意女儿像她从前那样低人一等,这是她的自尊心所不允许的。虽然在济南女子学堂当老妈子,每个月只能挣8块钱,但那份工作带给鲁侍萍的绝不只是金钱,而是自尊和平等。这是以前给公馆当下人时,无法体会到的情感满足。鲁侍萍提到自己捡到校长的钱包归还后,校长太太非要送她首饰以示感谢时,她的那种欢喜溢于言表。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她不想女儿被骗感情,重蹈她的覆辙。
鲁贵没听,本就是穷人家,怎就不能给人当佣人了?
就这样,在鲁侍萍不在身边的两年时间里,鲁四凤一直瞒着她在周公馆做事,也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即便是生活困苦,不得不骨肉分离,鲁侍萍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去找周朴园,以获得资助。她的清高不允许她做出如此廉价的行为。
时隔三十年,鲁侍萍和周朴园再次见面,竟然老得周朴园都认不出她来了。生活带给这个女人的负担,都在她的皱纹里,疲惫的眼神里。
周朴园问她,为什么不来找他?随后给了鲁侍萍一张5000块的支票,但被她给撕碎了。要知道,鲁侍萍在学堂当老妈子,一个月挣8块钱,一年也不到100块钱。这张5000块的支票意味着她可以50年不用工作,更重要的是,她可以给儿女们一个相对较好的生活,可以待在儿女们身边。那么,鲁四凤也没有机会进周公馆,也不会爱上同母异父的哥哥……
鲁侍萍把自己的苦难都归结于命运,事实上是她的自尊心在作怪。在鲁四凤家里,母亲鲁侍萍虽然出身不好,但有贵族风范,是知书达理的代表。儿女们都以母亲为精神领袖,很听她的话。她为了和命运抗争,为了获得内心自尊自爱所做的选择,反而将儿女们推向了不可控制的深渊。
鲁侍萍的遭遇颇有西方戏剧中“命运”处理方式的影子:命运无所不在,即便人力做出改变但兜兜转转还是会按“既定”的轨迹走。在《雷雨》这出无可逆转的悲剧背后,是鲁侍萍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但是越抗争越失控,让人产生一种深深的窒息感。
三、
“这世上没有一个人靠得住,只有钱是真的。偏偏你同你母亲不知道钱的好处。”
全剧最诚实的一句话,竟是最为市侩的鲁贵说出来的。
想想也对,鲁侍萍最初和周朴园在一起,为了他遭受未婚生子的屈辱,是因为她相信爱情的力量。但是爱是会变的,没有一个人是真正靠得住的。正如她和鲁四凤说的:
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弱,太容易变了。
贫穷貌美和天真,把鲁侍萍拖入了万丈深渊。她曾努力想要爬出过去的泥沼,用自己颇有自尊的活法构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等到她在外面务工两年一切就绪,接鲁四凤过去生活时,才发现她又陷入了更大的命运漩涡。
这个贫穷貌美的女人,倘若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没有追求所谓“平等以及自尊”的观念,也许她会逆来顺受,享受现世安稳的生活。
但鲁侍萍偏偏是矛盾性格的结合者。她读过一点书,有自己的想法,她反抗命运不公,但并不彻底;她有自尊的需求,却为了生计和孩子,下嫁鲁贵。
她一生都在折腾,为生存、为自尊,但她忽略了一点:贫穷的清高不值一钱,无论在哪个时代,力量才是这个世界的通行证。